智创风华耀校园,青春逐梦谱华章——东莞城市学院第六届智能应用设计大赛圆满落幕!

发布人:林家驹 发布时间:2024-12-21 22:48:34 浏览次数:787

2024 年 12 月 11 日下午,在热烈的气氛中,东莞城市学院第六届 “助力百千万,智能应用展风采” 第六届智能应用设计大赛决赛正式拉开帷幕。东莞城市学院团委副书记梁刚肇亲临现场,城建与智造学院党总支书记曹镭、党总支副书记党家立、李燕妮以及学院辅导员老师到场观赛。此次比赛的评委团队由城建与智造学院的专任老师龙允聪、陈小艳、谭海欧、陈彦芳组成,他们凭借专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,为比赛的公平公正保驾护航。


大赛伊始,城建与智造学院党总支书记曹镭发表了热情洋溢的开场致辞。她指出,在当今时代,科技创新无疑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,而人才培养更是构筑国家繁荣未来的坚实基石。她衷心希望同学们能够借助此次精彩纷呈的竞赛平台,在知识储备上实现新的增长,在实践能力上获得显著提升,同时还能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,收获真挚而珍贵的友谊。让创新的活力在东莞城市学院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尽情涌动,让智慧的光芒在城院学子的心灵深处交相辉映,绽放出绚丽夺目的光彩。


本次竞赛要求选手们设计并制作智能投石机,并在指定区域发射 “炮弹”(网球)。在 8 分钟内进行 6 次打击目标记点数操作,目标为两个平面化靶环,各击打三次。远处靶环中心位置距投石机 15 米,近处靶环中心位置距投石机 6 米,评判标准以最接近中心靶点的环数以及距离中心点的距离为准。其中,中心靶为半径 0.25 米的圆,除靶心外,每环向外增加的半径均为 0.25 米的圆环。如此明确的比赛规则,为各参赛队伍提供了公平竞争的基础,确保了比赛的有序进行。


随着比赛的正式开始,各参赛队伍迅速进入状态,全神贯注地操作着智能投石机。他们动作娴熟地调整着投石机的角度和力度,精准地将 “炮弹” 投向目标区域。团队成员之间紧密协作,分工明确,有的专注于观察方位,为发射提供精准的方向指引;有的认真计算各种参数,确保投石机的性能发挥到极致;还有的熟练操控发射装置,把握最佳的发射时机。各参赛队伍所展示的作品在设计上独具匠心,投掷技巧更是令人赞叹不已,充分彰显了团队的智慧和强大的创造力,现场气氛紧张而热烈,精彩不断。


在答辩环节,各参赛队伍的表现同样出色。他们依据作品的实际完成情况,条理清晰、逻辑严谨地向评委们阐述作品的优势和特点,面对老师和评委们提出的各类问题,选手们沉着冷静,应答自如,展现出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应变能力,赢得了评委们的认可和好评。



  比赛结束后,龙允聪老师对本次比赛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点评。他对参赛选手们在比赛中的出色表现给予了高度赞扬和充分肯定,称赞他们在设计、制作以及团队协作等方面展现出的优秀品质和专业素养。同时,龙老师也对选手们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和殷切的期望,鼓励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继续努力,不断探索创新,勇攀科技高峰。


  经过激烈的角逐和评委们的严格评审,本次大赛的获奖队伍名单最终揭晓,具体如下:




Q:同学,你能谈谈参加这次 “筑梦百千万,智能应用展风采” 智能应用设计大赛,对你个人而言最大的收获是什么?

A:这次比赛对我来说是一次全方位的成长经历。在专业技能上,我通过实际操作深入掌握了工程力学等知识,这些都是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的延伸和深化。同时,在解决项目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时,我的抗压能力和应变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。而且,比赛中的团队协作让我学会了如何与他人有效沟通、发挥各自优势,这对我今后进入职场或继续深造都非常关键。更重要的是,这次比赛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在智能应用领域的兴趣和潜力,坚定了我在这个方向继续探索的决心,这是一种对自我认知的升华,是我收获的最宝贵财富。


Q:在这次大赛中,你们团队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是什么?是如何解决的?这对你们理解智能应用领域有什么新的启发?

A:我们团队在尝试优化作品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。原本设计的过于复杂,我们又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。于是,我们主动联系了老师及师兄,向他们请教专业知识及经验,经过反复测试和调整,最终设计出了作品。在这个过程让我深刻认识到智能应用不仅仅是技术的堆砌,用户体验同样至关重要。一个好的智能应用需要综合考虑技术可行性、功能实用性和用户友好性等多个方面,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满足市场需求,被广大用户所接受和使用,这也拓宽了我们对智能应用开发的思路和视野.


Q:你觉得这次大赛与你之前参加的其他科技类比赛相比,有什么独特之处?它在推动智能应用技术发展方面起到了怎样的作用?

A:这次大赛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主题紧密结合了当下社会发展的需求,“筑梦百千万” 让我们的项目更具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,而不只是停留在理论创新上。而且,比赛过程中也有老师对我们进行及时指导,充分运用了学科理论知识,锻炼了创新思维。在推动高校智能应用技术发展方面,大赛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展示的平台,激发了同学们对智能应用的兴趣和热情,吸引了更多同学投身到这个领域的学习和研究中。同时,各个参赛团队的创新想法和技术实践也相互启发,促进了不同专业知识的融合与交叉,加速了智能应用技术在高校的发展和传播,为高校智能应用技术的创新和应用转化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

Q:从你在比赛中的观察来看,这次大赛对本校营造科技学术氛围有什么积极影响?

A:我明显感觉到这次大赛极大地活跃了校园的科技学术氛围。比赛期间,各参赛队伍的作品出现在学院楼下,实验室、操场等各个地方,能够引人注目,使人好奇,停留了解比赛及作品,这种浓厚的学术氛围不仅提升了同学们的科技素养,还激发了同学们的创新精神和探索欲望,让整个校园充满了追求知识、勇于创新的活力。


Q:如果有机会再次参加类似的比赛,你会在哪些方面做出改进和提升?这次比赛的经历对你未来的职业规划有什么具体的影响?

A:通过参加此次比赛,我能够深刻感受到我专业知识学习的不够扎实,还需继续努力学习,另外,我会进一步加强团队的管理和协作效率,提前明确每个成员的职责和分工,建立更完善的沟通机制,确保作品能够按时、高质量地完成。这次比赛坚定了我未来从事专业相关工作的决心。

  至此,第六智能应用设计大赛圆满落幕,同学们在赛场上尽显才华与智慧,从创意构思到实践操作,充分展现了对智能技术的深刻理解与创新应用能力。期待未来同学们能在智能科技的道路上继续绽放光彩,创造更多可能!


(初审:尹婧涵  复审:曹思园  终审:曹镭)

版权所有:东莞城市学院城建与环境学院
邮编:523419 电话:0769-23382529 传真:0769-23382529 地址:东莞市寮步镇文昌路1号